地铁项目为什么用BIM?地铁BIM应用案例有哪些?
某地铁A号线项目全长约70.3km,其包含9座地下站(含3座地下换乘站),14座高架站(含1座地上换乘站),两处停车场,1处车辆段。
项目线路穿越范围广,有穿越局部海相地质区域、穿越河流或其余地质条件复杂区域,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做好与既有建(构)筑物、现有管网的排迁防护工作是施工的难点,因此减少施工期间变更是设计的重点。
(1)设计阶段。①协同设计。通过BIM-三维综合设计技术,本项目将建筑、机电、结构、装修等设计阶段中的不同专业建立在同一个协同平台上进行工作,对各专业模型进行“错、漏、碰、缺”检查,并优化设计,从而减少变更与返工概率,以降低成本。②水文地质环境模拟。根据地勘资料,利用BIM技术建立地质模型,对区间隧道进行超前水文地质模拟,指导施工单位进行预加固及预支护,以减少本项目隧道施工风险。③虚拟仿真漫游。通过BIM技术以乘客视角进行三维模拟换乘,验证换乘方案的可行性和便利性,从而优化换乘方案。
(2)施工准备阶段。①市政管线迁改模拟。通过对现有管线迁改方案进行模拟,掌握市政管线、周边建筑与车站结构的关系。模拟管线迁改的过程,提前解决管线与管线,管线与既有建(构)筑物、管线与车站之间的冲突问题。②管道工厂化加工。本项目以风管为试点,按照设计标准,创建加工平面图、剖面图、大样图、材料清单等,进行BIM技术指导工厂加工,将标准风管加工图纸输入数控机床生产线进行生产,将非标风管加工图纸展开后输入等离子切割生产线进行生产,生产效率和精度均大幅提高。
(3)施工阶段。①安全管理。利用BIM模型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安全隐患进行标识,提前发现并排除隐患,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②进度模拟。本项目通过模拟从进场、临建、竖井、初支、二衬、回填等施工内容,实现了基于BIM模型进度计划的动态编制及调整跟踪;另外,利用三维模型的精准设计对某些工序进行提前预留,减少了时间浪费,如在墙体砌筑过程中提前预留管线穿墙孔洞,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施工进度。③数据传递。利用二维码技术将设备及构件的生产和安装信息录入BIM模型,项目竣工验收后将完整模型交付营运单位维护、使用,从而实现机电专业从生产安装到营运维护的信息更新与传递。④质量管理。以钢结构安装为例,通过在BIM模型中对钢构件安装位置的分析,避免后续安装时可能出现的空间冲突。现场施工时可及时将结构的位置空间数据与BIM模型中的定位信息对比,确保施工安装时的精确无误。
(1)BIM应用与项目管理的一体化。在本项目建设中,BIM总体咨询单位研发的“BIM综合管理平台”采用了BIM、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GIS、AI等一系列先进信息技术,打破了BIM软件不统一的问题,不仅实现了模型融合的功能,还实现了项目管理、设计管理、投资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使建设单位、咨询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专业分包单位等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共享成果,协同工作,实现了BIM应用与项目管理的一体化。
(2)构件库的建立与管理。本项目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将特殊构件/设备的实物进行三维扫描,生成三维模型后导入BIM建筑模型,保证构件/设备的实物与模型的一致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标准化族库,实现对构件分类、预览、信息查询、上传和下载等功能。
根据项目建设单位初步统计,BIM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本项目的管理水平,降低了施工协同管理难度。暖通工程采用工厂化制作,显著提高了工程质量,减少了大量耗材,为运营维护提供了可视化的数据模型,减少了大量数据库的建立费用,实现了可视化设备定位管理。
平均每个站点减少1500余项设计变更,初步估算全线节省投资约2亿元,全线压缩工期约10%。
综上所述,本文从地铁项目建设的角度,首先分析BIM技术在地铁项目建设中的应用,其次结合某地铁A号线项目的实际情况,分析BIM技术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探究了此项目中BIM应用的创新,对指导地铁项目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21年9月第3卷第18期
文:王璇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工程投资有限公司
仅供学习交流版 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