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如何重建的市场边界?与产业链有什么关系?
首先,BIM的概念被限定在“单体、单项目、(最大不过)单地块的建筑”(后文缩写为“单建筑”)。因为这一范围内的建筑,是可作为后期物业维护的最小宏观单元来进行管理的。换句话说,这个体量级下的建筑物,可被委托于单一独立的企业,来对建筑本身进行维护、管理——而不是以产权划分。同一个地块内的多栋建筑,由于设备机房、部分系统的控制中心、安防区域等因素,很难对这类集中管理的大型设备(相对),就管辖权进行细化拆分。
由于建筑业前述的特殊性,针对“单建筑”的策划、设计、生产、销售、维护等环节,往往由产业链上不同企业执行。在现阶段国内的建筑业环节中,各自利益不同,各自工作内容孤立,没能有效地对“单建筑”产品质量、售后做出保障。整合质量,针对用户单一接口予以售后保障,相信正是BIM蓝海中最大的一块“处女海”。
其次,关于“Information ”的理解——广义来说,在“单建筑”生命周期结束之前的所有工程资料和信息,应该都被包含其中。无论是各个阶段的工程图纸、材料及设备选型、对应造价、各工程节点和进度、“单建筑”产品中各零件的使用寿命与维护周期……都是会被反复读取和使用的,也更是上下游信息链中应该有所交互的。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国内很少有针对“单建筑”利益而成立的企业(少数成立了的物业公司,作为开发商下属企业运作,项目竣工前才开始招兵买马。或者,干脆就是草台班子。),所以大部分后期运、维需要的信息,都只是“竣工图”上所示的那些,再加上贵重机组的采买内容罢了。而承力结构部分与二次轻质隔墙区域、电气暗配管区域及定位、设备预埋隐蔽内容等,很多技术细节没有保留下来。通过对BIM的前期数据要求和管理,怕是能技术上解决很大一部分这类的问题。
房地产市场上,自用型消费者就不特别提及了,即便是投资类用户也很关心这种大额交易物的质量、保值性吧。这类面向消费者的物业企业,国内仍旧淅淅寥寥,即便有类似功能的,也都大多是自持物业管理为主。这部分推向活跃的市场,商业化前景还是蛮可观的——年轻人若刚开始工作买不起房子,租房住总是相当长一段需要,这类物业的维护将是未来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稍往前推一些,对于施工企业,现有的施工质量管理和记录文件,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汇总成册的大多是纸质文件,文字性描述,空泛套话居多,少有插图,并不能切实反映工程情况。即便安全员、质检等有定期现场照相的要求和习惯,也因没有归档要求,不能和对应内容联动汇总,总体质量监管、复查困难。由此引发的拆改、二次施工、后期处理,都是施工企业的心病——这类事情,即便有甲方催促工程进度的压力影响,怕也不会在出现之后经济上有所补偿的吧~
对于施工企业,在低价中标,乃至底价中标流行的情况下,每从只有百分比个位数的材料损耗中节约下来一部分,就都是盈利。可如果因为质量因素返工……质量,已经在影响企业生存,通过BIM的信息交互和数据流概念,及时的将质量高控制提高,这部分“深挖内部潜力”的价值,怕是实在不小。通过提高产品质量,而不是在“红海”中拼价格,怕也是未来施工企业的“蓝海”策略中重要一环。
面对设计……建筑动土前,开发商的方案总是在不停“与时俱进”中的——很多,即便结构营建工作已经开始,也会对内部功能分区、装饰、设备要求有变化。那么,如何在这些变动中及时的跟进,如何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持续的保持设计参数的合理性,是需要设计师们的管理者考量的问题。毕竟,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时间的渐渐度过,人力成本总体上将呈现持续往上涨态势。如果每一次开发商提出的“局部调整”都需要设计师对“大部分系统”重新计算,人力资源的投入是不可承受的。
在开发商愈发重视设计质量的大环境下,而业内设计费却并未大幅上涨,相对要维持一个较高的质量……需要更高的设计效率和更有帮助的设计工具。现在市场上常见的设计类BIM软件,大多支持多专业协同工作模式,也大多能够通过三维模型改动,随动生成二维图纸。这些方面能够大大简化设计师的“三维意象——转化绘制二维图纸化——传递到下一人——二维识图翻译理解为三维意象——再进行下一步设计”的过程——毕竟二维、三维之间的识别过程,可能会有误差,不如直观的三维模型理解上直观——能把这一过程转化为“三维意象——绘制三维模型进行设计——传递到下一人————再三维模型的进行下一步设计”。
三维设计本身较二维设计就已经是进步,而随着BIM的兴起,这里的“M”(模型)从英文中已经由“Model”发展到了“Modeling”。由名词到动词的语意变化,其实蕴含着各方对于“模型”理解的进步——并非单纯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对BIM就足够。从开发商对建筑的定位和概念提出,直至设计任务全部完成,BIM信息模型的“I”(信息),是需要不断的“集中收集,集中处理,集中交换”,是需要不断进行“建模”过程的——这里的“建模”,特指类似“数学建模”的“建立逻辑关系,建立函数关系并数学可计算表达,建立有序参数库”。
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中,有多少工科毕业生学到了这种“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可分析逻辑、数学模型”的能力?有多少设计企业掌握了这类的技术能力?所有的设计质量管理者都明白,没有合理的计算就没有相对精确地设计成果,而工程实施的精度一定低于设计精度指数个数量级……另外,关于设计,一开始就提到了的“协同工作”,目的在通过类IPD(注5)的“基于市场的产品开发”(映射到建筑业就是“基于市场的产品定位和(或)基于开发商需要的项目开发”),“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跨越专业、部门的团队组成与工作配合),“异步开发模式”(将设计流程尽可能拆解为相关但相对独立的子项,极可能的并行工作,减少串列),“重用性”(增加标准化构件,以提高即有成果的重复可用性,通过已有积累提高效率),以便尽可能的“结构化设计流程”。
当设计工作被分解为类似福特T型汽车生产线上的一个个作业环节,那么组装和并行工作流线,可以在不增加“设备”(设计生产中的场地、电脑、各专业配备的人员等“硬件”)的前提下,虽然没有增加劳动时间,却提高了每一参与人员在自己“生产段”上的熟练度,进而提升效率——更好的是,通过工序分段,每一段的质量也可更加有效地把控和管理。设计流程的“工业化”定制,现在怕是少有企业介入的“蓝海”。这种通过“更高的设计效率和更有帮助的设计工具”来提升的竞争力,想必是要比低质低价的“红海”中为每一个项目厮杀,更加有持久性和发展。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