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钢筋模拟应用: 型钢柱复杂钢筋节点工序模拟的应用
文章来源:广筑BIM咨询
传统技术交底是纸质版的,同时复杂节点部位又错综复杂,工人不易接受,造成施工中成品和方案不一致的事件很多,因此会造成很多返工、重做等,从而造成成本增加。
我们利用BIM技术,可通过创建三维模型,附加相应的标注、文字等描述,同时利用剖面和视点等,查看动态的三维模型,最终用施工模拟视频的方式展现工序的模拟,通过三维的技术让工人直观的了解施工工艺。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该项目中型钢柱复杂节点工序模拟的具体实现手段:
第一步:资料的准备和方案的确认
首先与技术员一起探讨制作的内容和制作背景,依据技术员的设想,BIM中心提供初步解决方案,同时需要准备详细的工艺流程或施工过程资料,包括钢筋大样图、型钢柱节点图等,最终根据准备的详细资料,BIM中心人员进行解读,提出具体的制作方案。
即:首先用Revit创建出该型钢柱节点的三维模型(由于最终想要到达的效果是修改图纸的钢筋布置方案,与施工员进行三维交底从而辅助施工,所以创建的三维模型中,需包含型钢混凝土柱的钢筋和交接部位梁的钢筋),然后导入Navisworks中制作工序的模拟,最终我们可以利用三维模型和模拟视频,达到想要的效果。
第二步:在Revit中创建该节点三维模型
2.1首先用內建模型中拉伸的命令创建型钢柱,依据型钢柱大样图的形状绘制(其中的螺栓是外部载入的族,用阵列命令放置即可,也可以用內建模型绘制),绘制完成后的效果如下图所示。

2.2然后依据图纸,利用结构柱的命令创建出外部混凝土柱的模型,之所以创建柱模型,是因为如果要创建钢筋模型,就必须要有混凝土构件作为主体,下面介绍的梁的绘制,是同样的道理。(为了展现内部的情况,需要把混凝土柱调成半透明的状态,最体方法和效果如下图所示)


2.3接着用钢筋的命令创建出柱的纵筋和箍筋(在创建钢筋模型时,需要提前从族库中载入钢筋的形状,然后在平面视图中创建,建议先画纵筋再画箍筋,选择好需要放置的钢筋形状,按照柱钢筋图绘制即可),主要步骤和效果如下图所示。


2.4用相同的方法,绘制出交接部位的混凝土梁以及梁内的钢筋(由于只是想展现型钢柱内的节点情况,所以梁钢筋只需要绘制纵筋即可),最终效果如下图所示。

2.5模型依据图纸创建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利用三维模型进行钢筋的排布了,达到的效果是在确保钢筋不碰撞的前提下,满足锚接和焊接的要求。方法是每根梁单独排布,先调整上部钢筋,再调整下部钢筋,为了调整的方便,我们需要用到过滤器这个命令。
主要步骤和效果如下图所示。
第一步:首先利用过滤器把每根梁的上部钢筋、下部钢筋、柱的纵筋、箍筋以及型钢柱分开(先框选构件,然后选择保存,命名即可,最后利用VV可见性添加刚才保存的过滤器)。


第二步:接着利用过滤器就能随意的控制各个种类的钢筋,从而进行钢筋的排布调整(下图是只展示某一根梁的上部钢筋和型钢柱的效果)

第三步:把调整完成的钢筋模型,导出成NWC的格式,从而导入到Navisworks中进行工序的施工模拟。

第四步:为了保障各构件模型模拟时的先后性,我们首先需要在Navisworks中创建工序模拟的构件集合(打开集合命令,选中需要归类的构件,点击保存命名即可,类似于在Revit中创建过滤器),主要步骤和最终效果如下图所示


第五步:利用Animator命令创建工序模拟视频。
先新建场景

然后右键添加动画集(每个动画集都是从上一步中创建的集合来添加,所以需要先选中某一个集合,然后再生成)

接着为该动画集设置指定的动作(每个动画需要先设置两个关键帧,然后用移动命令为这两个关键帧设置两个位置,既能生成一步动画)

最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时间,挨个添加各集合的动画集即可。

至此,该型钢柱复杂节点的工序模拟已全部创建完成,由于公众号的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步骤没有很详细的为大家解释,大家如果对哪一步不太理解,可以在底部为我留言,我整理一下大家的问题之后,在后续的推文中,会给大家更加详细的解读。
感谢的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文章作者:陈旭
文章纯属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Revit中文网作为国内知名BIM软件培训交流平台,几十万Revit软件爱好者和你一起学习Revit,不仅仅为广大用户提供相关BIM软件下载与相关行业资讯,同时也有部分网络培训与在线培训,欢迎广大用户咨询。
网校包含各类BIM课程320余套,各类学习资源270余种,是目前国内BIM类网校中课程最有深度、涵盖性最广、资源最为齐全的网校。网校课程包含Revit、Dynamo、Lumion、Navisworks、Civil 3D等几十种BIM相关软件的教学课程,专业涵盖土建、机电、装饰、市政、后期、开发等多个领域。
需要更多BIM考试教程或BIM视频教程,可以咨询客服获得更多免费Revit教学视频。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