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作为社会服务型的公共场所,人群流动性和密集性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医院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而如何确保医院设备正常运行的监管和提供安全性的保障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医院建筑设备与能源管理现状医院建筑设备数量庞大、专业性强、不间断运行要求高、能源形式多样、消耗量大,对后勤设备与能源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给运维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相较于医院业务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建筑设备与能源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大大滞后。
1.系统分散,被动管理。医院建筑设备种类繁多,分布较广,运行数据分散在不同的监控系统中,如变配电监控系统、BA、照明系统、锅炉系统等。部分设备甚至无“监视”工作,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和综合分析,故障处理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提前预知及定位根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临床满意度的降低。
2.运维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医院普遍存在后勤运维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有技术职称人员比例偏少的现象,这也导致了运维人员在遇到复杂设备故障时,往往束手无策,甚至导致违规操作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缩短了设备使用寿命,甚至引发重大安全事故。
3.运维数据缺乏积淀,运维经验无从继承。设备运行数据存储在各自的监控系统中,部分现地控制设备运行数据则没有进行记录和存储,设备的维保记录往往没有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存档,设备的运行和管理数据没有进行挖掘分析,对设备整体使用的经济性、可靠性缺乏科学评价来辅助设备采购决策。
4.能耗管理较为粗放。据统计,医院建筑能耗是普通公共建筑的1.6~2倍,其中电费占能耗费用的65%~72%,是医院能耗管理的重点对象。目前,多数医院在能耗统计方面通常按月进行人工抄表、统计,并依据每月抄表数据分析能源消费情况。采集的数据实时性差,分析粒度较粗,无法满足医院各部门、科室的日常能耗管理要求,实现准确的能源成本分摊和能源绩效考核,也不
易发现能耗漏洞和不合理用能。
基于BIM的监视与管理1.以全局视野统一管理复杂的设备系统。将所有设备及附属管线在医院的分布情况与其物理位置直接关联,透明化显示所有设备的形状、关联设备、管线在建筑体内、地上、地下的分布及作用区域,以全系统的视觉来监控设备结构及各系统间的关系,将多设备系统以清晰的流程方式呈现;同时基于上下游及其他关联关系,综合显示多设备系统运行状态,联合调度设备运行。
2.设备故障快速定位。基于故障告警设备位置ID,快速呈现告警点空间位置及设备信息,内部结构可拆解的设备,可精确定位到故障部件;可联动调用现场视频监控画面,直观查看设备运行状况及历史画面,以判断告警原因并分析解决方案。
3.直观校核设备规划设计方案。对于医院建筑内设备新增或改造的设计方案,可基于现有空间位置对设备的安装进行模拟校核;同时,可基于变更设备的上下游关联设备的性能参数校核其配置的合理性。
4.能源管理可视化。以系统为角度监视供能设备、管线及末端用能设备的能源使用情况,及时发现损耗和漏洞,综合分析和显示系统能效状况。基于各科室、区域及建筑能耗考核指标进行KPI管理,以不同颜色直观显示各科室、区域及建筑能耗是否达标,超标区域以红色警示。
一直以来BIM技术一直被用于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阶段,但实践证明,BIM技术在其他阶段的应用依旧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往后对BIM应用中,应该努力研究实践其他阶段的应用,促进BIM技术的全面发展。
相关阅读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