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 文化赋能传统村落“活态传承”
□ 尹 羽
以艺术为桥,让村民变身“文化创客”;以“非遗”为魂,让千年技艺重焕生机;以建筑为核,让古老智慧融入当代生活……传统村落是民俗文化的鲜活载体,承载着乡愁记忆与文明密码。如何让传统村落中的老屋不褪色、文脉不断流?从浙南古村的艺术共创,到太行深处的瓷韵新生,再到雨林秘境的船屋守望,经过各地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的大力推动,传统村落在保护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创新活化路径,在文化赋能中实现“活态传承”,成为乡愁所系、文明所依的精神家园。
艺术扎根乡土
村落变身“活态美术馆”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的骄阳难挡八方来客的热情。错落分布的老屋、幽静深邃的石板巷与秀美的自然风光交织,让游客沉浸其中。作为华东地区古村落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区域,松阳县在当地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指导下,不少沦为危房的建筑得到有效保护,令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活力,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三都乡松庄村,“未织之境”主题展汇聚了国内外艺术家与村民共创的艺术作品,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游客驻足。村民徐家美指着展品打趣地说:“这是我编的竹篮,好多人都很感兴趣,我是不是算半个艺术家了?”
拥有600余年历史的松庄村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受益者”。通过系统修缮古民居、古桥、古道,村庄原始风貌与历史肌理得以完整保留。为更好地实现发展,同时避免同质化,当地选择艺术赋能,走特色发展之路——建设名为“织”的现代美术馆便是其中一步。为打消村民疑虑,三都乡政府依托“三乡人(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共富协商机制”,多次组织村民与业主代表议事,详细解读设计理念、建设规划并逐户沟通,最终赢得支持。
美术馆落地后,村民的视野随之被打开了。老屋墙面的涂鸦灵感源自村庄日常;“山民剧场”里,音乐会、话剧、戏曲轮番上演;巷弄间,形态各异的艺术作品点缀其中。更可贵的是,人们纷纷主动参与艺术创作。艺术家与村民共创的作品被转化为明信片、冰箱贴等文创产品,销往各地。
艺术价值的转化带动了村集体收入的显著增长:松庄村的游客量年均增长超20%,2024年文旅收入突破500万元。今年举办的“艺术共创分享会”上,参与文创设计的村民还得到了设计分红。而该村的实践也已成为松阳县传统村落活态传承的典型——通过创新实施“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当地已经建成多个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吸引大量艺术家、文创客扎根乡村,让村民成为文化赋能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千年窑火重燃
古村承载“瓷都记忆”
石头路蜿蜒,匣钵墙斑驳,古窑遗址静静矗立。依山带水的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横口村,这座藏于太行深处的中国传统村落承载着河北四大名窑之一井陉窑的千年记忆,今天正以文化保护与创新利用并重的方式,让千年瓷韵焕发新生。
南横口村的制瓷历史可追溯至隋代,历经1400余年烧造岁月,其“戳印填彩”等装饰工艺独具特色。但因地处大山深处,南横口村深陷“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交通闭塞,排水、照明都跟不上,再好的瓷文化也引不来人。”在村里生活30多年的梁淑芳回忆道。近年来,当地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整合资金修缮基础设施,锚定陶瓷文化内核,启动系统性保护利用:建起井陉窑博物馆,展出百余件历代古瓷;成立研究中心,邀请老匠人传艺授徒;将烧制瓷器废弃的匣钵砌成特色墙体,让工业遗存变身为独特地标。
千年窑火未熄,古村焕发新生。如今,这些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南横口村发展提供了“动能”:村中半数以上村民掌握制瓷手艺,他们在商店现场展演“戳印填彩”技艺,让游客能亲手触摸陶土,体验拉坯乐趣;网红咖啡店里,店主与老人闲话村史,陶瓷文创与乡土故事在此交融;民宿、手作店等新业态次第涌现,与古窑遗址、匣钵墙构成“露天瓷器博物馆”,让游客步步赏美景、处处有故事。
“我们以前暑假经常去海边儿,现在发现深山里的传统村落更有文化味儿,所以带着孩子来看看,还能学不少知识。”一位来自天津的游客表示。从深山窑址到文化地标,南横口村以“保护+传承+创新”的路径,让千年陶瓷文化在当代生活中延续文脉、绽放新韵。
守护船型老屋
黎族智慧在雨林延续
海南岛西部的雨林深处,白查村的夏日空气里浮动着茅草特有的清香。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符打因正带领村民在屋顶劳作,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将一捆捆自山间采来的茅草用藤条固定。“这次用于修缮的材料全是附近山上现采的,下个月就能完工。”他抹去额头的汗珠,望向错落分布的船型屋群。这些形似倒扣木船的茅草屋,在此已守望了数百年光阴。
作为海南现存规模最大的黎族传统聚落,白查村现存的87间船型屋是独特的“招牌”——厚实的茅草屋顶几乎垂至地面,勾勒出独特的船篷轮廓。走进屋内,3根高柱与6根矮柱撑起整个空间。“这叫‘三柱六椽’构造。”东方市博物馆馆长秦巍轻抚斑驳的木柱解释称,这种凝聚古人智慧的建筑无需铁钉,全凭白藤捆扎:格木为骨,麻竹作梁,稻草混合泥土敷成墙体,所有材料皆就地取材。
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白查村还是黎族文化传播的重要点位。距离船型屋群不远处的白查驿站里,民宿客房、黎族餐厅、手工艺展销馆一应俱全。当地文旅企业采用“屋外开发、屋内研学”的运营模式,既保留老屋原始风貌,又让藤编、黎陶等“非遗”技艺重获生机。
但很多人不知,这个村落的保护历程充满挑战。2009年村民迁入新村砖瓦房后,空置的老屋在风雨中加速损毁。“茅草顶四年就要换新,无人居住的房屋破损更快。”符打因回忆道。更严峻的是技艺传承危机,2012年,全村仅剩4位掌握营造技艺的老师傅。
为抢救濒危技艺,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东方市连续5年举办传承人培训班,队伍已从最初的4人发展至23人。年轻学员跟随师傅进山选材,学习将茅草捶软后编织成3平方米的草片。“铺屋顶最考验技术,180多片草要按S形交叠铺设。”新晋传承人符茂擦着汗笑道。
站在村口高地远眺,修缮一新的船型屋群与雨林相映成趣。村里建起的研学基地还由传承人轮流担任导游,黎族姑娘在船型屋前跳起竹竿舞,生动活泼地展示着黎族文化,来往游人纷纷拍手称赞。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