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BIM资讯> BIM技术

BIM技术如何与装配式施工相结合?有哪些好处?

发布:中文网小编2号 浏览:1017人 分享
发布于:2021-06-04 14:47

现在政府力推的混凝土构件装配式建筑,希望能开启建筑工业化2.0愿景。其构件产品化与BIM思维无论从加工到安装,两者之间的协作优化,真的算得上是绝配。BIM在装配式施工方面的应用到底是如何进行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聊聊。

2_5.png

1、意义:


三维可视化深化设计,可快速生产装配式构件加工图、模型信息多方共享、构件生产运输进度动态管理、现场安装模拟等意义重大。


2、优点:


预制构件设计模型能实时更新;任意剖切面图纸能快速生成,解决错、漏、碰、缺问题;通过模型、进度、造价信息整合的BIM模型,实现从设计-采购-加工-安装一条龙的可视化管控;借助条形码及射频器等跟踪方式,结合移动端进行构件生产运输过程动态监控;现场通过BIM智能化策划系统,根据安装进度合理安排进场堆放,通过BIM安装方案提前模拟,解决安装技术交底问题。



3、各部门协同(BIM模型):


成本部:维护成本数据,成果导入清单预算、进行三算一比工作;


项目部:划分构件批次,确定施工计划;根据清单,与工艺部一起编制主材计划;构件现场验收、安装过程全面管理;


设计部:深化设计工作,建立BIM设计模型共享;


生产部:维护项目人员信息,按项目部进度计划编制生产指令。生产进度查看,进行构件生产加工;材料领用、构件实际生产加工、产品入库;


物资部:维护材料供应商信息及材料采购信息,接收主材计划并采购,材料入库、出库及盘点;


工艺部:接收图纸文件管理,根据批次图纸编制辅材计划;编制加工工艺文件;


质检部:材料质量验收,产品生产、安装全过程质量管理;



4、软件应用:


各阶段综合应用各种软件,构成生态管理平台,共享数据、各取所需,如:深化设计软件、Office、Project、生产管理软件、采购软件、库存管理软件、文档管理软件、成本预算软件、考勤管理软件等综合运用。


5、各阶段BIM应用:


深化设计阶段:


设计前需对主体结构构件进行合理的拆分设计(依据装配式构件拆分原则),以满足生产及现场装配需求的单件。前提:节点标准化,构件模数化;原则:户型标准化,厨卫间及楼梯模数化,受力合理、连接简单、施工方便、少规格多组合,配筋种类少,飘窗/阳台/空调板尽量模数化。模型细度:结构基本信息,预制构件位置、编码、标高信息,钢筋属性信息,埋件材质、品牌(包括线盒等)。


加工阶段:


数字化加工要求,BIM技术需要与加工厂实际水平相适应,BIM模型能输出不同深度的数据结果(差异化共享信息),目前应用较多软件:SinoCAM、Allplan等,中间可利用IFC/DWG/XLS文件进行软件间的转换。模型细度:在设计模型基础上,加入生产批次信息(如范围、数量、工期、分班、工序)、埋件、模型各批次造价等信息。


运输阶段(流程):


出厂:条码/RFID扫描,输入构件信息及质检信息-上传共享模型系统;


运输:车辆、构件匹配,GPS定位跟踪;


进场:条码/RFID扫描、核实车辆信息,扫描构件进场登记系统-上传共享模型系统。


现场安装阶段:


根据成品构件清单(BIM挂接)及施工BIM模型(移动端应用),安排场内构件运输、堆放、吊装、安装工序,施工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施工信息实时挂接BIM共享模型,进行资料归档,核算更新入竣工验收模型,特别注意三原则:工期计划统一指挥原则、工程变更统一管理原则、工序全面质量管理原则。模型细度:在加工阶段模型基础上加入:构件安装批次信息,构件配件属性信息及图纸、清单、安装时间、顺序信息等。

混凝土装配式施工中积极采用BIM技术,将在未来建筑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大家都参与到BIM智能化建筑管理学习中来!

    Revit中文网作为国内知名BIM软件培训交流平台,几十万Revit软件爱好者和你一起学习Revit,不仅仅为广大用户提供相关BIM软件下载与相关行业资讯,同时也有部分网络培训与在线培训,欢迎广大用户咨询。

    网校包含各类BIM课程320余套,各类学习资源270余种,是目前国内BIM类网校中课程最有深度、涵盖性最广、资源最为齐全的网校。网校课程包含Revit、Dynamo、Lumion、Navisworks、Civil 3D等几十种BIM相关软件的教学课程,专业涵盖土建、机电、装饰、市政、后期、开发等多个领域。

    需要更多BIM考试教程或BIM视频教程,可以咨询客服获得更多免费Revit教学视频

l  BIM培训网校课程目录

l  Revit零基础培训教程

l  BIM项目实战训练营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