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BIM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BIM(建筑信息模型)起源于美国凭借自身高效、协同、大数据平台等特点被很多国家引入并大力倡导但BIM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目前BIM技术仅仅在香港、台湾有大范围的应用而在大陆只是极个别的大型项目例如鸟巢、北京世贸大厦等涉及到BIM的应用并且这些应用BIM的工程里只是实现了BIM技术的部分应用并没有形成真正的BIM平台所以其优越性并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
1、看似炙手可热实则举步维艰
(1)BIM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炙手可热。关于BIM的软件以及论坛以及研讨会在国内遍地开花我们以中国知网(CNKI)的中文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取样范围为核心期刊以2004年到2014年10年为统计时间段取"建筑信息模型BIM"和"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为检索词检索涉及BIM文献228篇然后对期刊进行时间上的分析可见2009年开始BIM在在中国开始迅速发展且逐年呈几何倍数上升其中在2011年中国房地产协会商业地产专业委员会主持发布《中国商业地产BIM应用研究报告》住建部发布《2011-2015年建筑信息化发展纲要》将BIM纳入了发展目标紧接着在第二年《中国工程建设BIM应用研究报告2011)发布在政策的推动下加快了BIM在中国发展的速度。
(2)BIM在国内发展举步维艰。在中国知网(CNKI)2004-2014年关于BIM的文献期刊中关于BIM发展困惑及障碍分析的文章占到20%,从这点不难看出BIM在国内发展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在BIM技术进入我国后,其绝大多数都应用在资金雄厚的大公司负责的大型项目中对于一般项目涉及太少。并且在应用BIM的所有项目中体现BIM应用价值的项目更是屈指可数全生命周期综合应用案例少。2011年共有39%的单位表示已经使用了BIM相关软件而其中以设计单位居多,且具体的项目应用中还存在着各种不足。
2、BIM软件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目前国内行业内涉及到BIM的公司在应用软件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类型
(1)翻模型应用。所谓翻模就是指在基于二维平面的CAD图纸设计完成后再在CAD图纸的基础上变二维为三维。这种方式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碰撞检测、管线综合,但这种翻模应用给工程带来的实际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行业很多单位并不了解BIM能带来的效益或者说无法实现其价值,为了工程进度甚至一边施工一边翻模这个时候翻模的意义完全丧失BIM技术变成了锦上添花之流。而我们的业主因为对BIM技术的不了解,也并不期待BIM技术能给自己带效益。
(2)设计辅助型应用。这种应用是在单纯翻模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BIM团队作业。设计师能够借助于BIM技术辅助设计并且能够实现协同分析、三维设计、参数化等初步建立起BIM平台BIM的优势得以体现。
(3)设计型应用。专业设计师纯属应用BIM软件进行设计,各个专业的设计师可以再BIM大平台上实现协调。BIM技术贯彻全周期。
3、BIM在国内发展困难的原因分析
(1)BIM的价值在现阶段难以体现。业主理应是BIM最大的推动者然而在现阶段国内的业主并没有起到一个推动者的作用。由于国内对于BIM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对于BIM的认识肤浅或是存在偏颇按照以往的固有思维大多数的项目花费在设计上的费用不足5%,有的甚至仅有19%,这对于设计单位BIM的发展非常不利即使有心发展BIM技术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回报所以显得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在设计方来说,初期购买软件会花费高昂的费用对于小规模的建筑单位来说投资过高,且大多数单位仅仅愿意接受短期的软件培训而不愿意为长期的培训过多花费这就直接导致了软件的执行力直线下降。
(2)BIM软件难以让人接受。首先从软件方面来讲BIM技术涉及到的软件数量十分庞大且绝大多数软件涉及到三维建模相对于传统的二维建模来说三维建模不容易让人接受。并且BIM技术涉及到的软件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协调的在同一个大平台工作,这需要一个训练有素的BIM团队来使用这些软件然而培养一个BIM团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其次从行业内从业人员来说人们习惯于1旧的设计模式,而且这种模式对于绝大多数的项目的设计都游刃有余这就直接导致了BIM技术难以被人们接受13.3 BIM标准及规范的缺失。这一点作者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点没有完善的标准及规范可供参考,使用BIM技术设计出来的建筑难以被人们接受,因为所有专业都是在一个平台工作最后的项目是所有专业协调的结果区别于以往的设计模式其各个专业的直接责任人难以界定。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