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应用探讨(二)如何衡量应用BIM技术的水平?
表面上看,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就看应用BIM技术后带来的好处大不大:同样应用BIM技术,能够带来较大的好处,说明应用水平就高。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关键是,存在不同的BIM技术的应用模式。例如,有的只是在设计阶段的某个专业,例如建筑专业设计中应用了BIM技术,有的是在多专业设计中应用了BIM技术,而有的则是在建筑全生命期使用了BIM技术,随着BIM应用软件及BIM相关标准的发展,BIM技术的应用模式也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而且有时好处很难量化。所以,很难做简单的比较。
国外有学者将BIM技术的应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单独应用阶段,第二阶段协同应用阶段,第三阶段为IPD阶段。第一阶段体现为各专业1种分别应用BM技术,例如建筑专业设计中应用了BIM技术;第二阶段体现为各专业在分别使用BIM技术基础上实现协同应用,例如应用BIM技术检查建筑实体之间是否存在碰撞;第三阶段则体现为IPD模式的实现。需要补充说明的是,IPD是建筑项目多参与方协同工作的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下,业主,设计、总包、分包等参与方通过签署协议,在设计阶段就参与到项目中,通过应用BIM技术进行虚拟建造,共同对设计进行改进,并共同分享收益或风险。从理论上讲,可以根据这个阶段划分,判断BIM技术应用处于哪个阶段,从而衡量BIM技术的应用处于什么水平。
但是,关于这一衡量标准,笔者认为在应用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建筑工程只有适用BM技术,衡量其BM技术应用水平才有意义。就建筑全生命期的某个阶段而言,对于某些常规建筑,应用BIM技术可能得不到什么好处。例如,对普通住宅,是否使用BIM技术进行设计,施工时是否使用BM技术来确定施工方案,可能影响并不大。相对而言,对于大型、复杂的公共建筑则不是这样。换一个角度来看.
对于建筑全生命期而言,即使对常规的建筑,应用BIM技术可得到的好处也不一定小。例如,即使对于住宅,在运行和维护阶段,如果通过应用BIM技术进行统一管理,可获得的好处仍然是可以极大地期待的。所以,焦点在于,-
定首先判断建筑工程是否适用BIM技术,如果是,衡量其中BIM技术的应用水平才有意义。
第二,在适用BIM技术以及处于相同应用阶段的前提下,有必要根据应用BIM技术的程度,区分BIM技术的应用水平的高低。目前,在建筑全生命期的各阶段,已经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应用模式。例如在国外,得益于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性能先进的软件,应用基于BIM技术的软件,在设计阶段,可以进行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能耗分析、碰撞检查、工程量的概算;在施工阶段,可以进行成本概算、4D模拟:在运行和维护阶段,可以基于BIM数据进行设施管理等。这些应用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在每个阶段,这些应用模式实现得越多,可以认为BIM技术的应用水平越高。
第三,对第三阶段的理解不必拘泥于IPD模式。毫无疑问,IPD模式的实现标志着BIM技术应用达到高级的阶段。但是,IPD模式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法律等非技术因素。具体地说,目前发达国家实现了IPD模式,不代表发展中国家也可以立即实现IPD模式。反过来,即使没有实现IPD模式,如果实现建筑全生命期信息的共享,像我国上海中心厦1程ф所做一,同样可以属于BIM技术应用的高级阶段。另外,从理论上讲,BIM技术应用模式还可以继续发展,因此,可以期待更新的BIM技术应用模式作为第三阶段的特征应用模式出现。
很明显,上述三个阶段一般需要循序渐进地实现。虽然通过各方的努力,也存在一步实现第三阶段的可能性,但显而易见,失败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