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软件中国的行动路线探讨
美国和欧洲的经验告诉我们,虽然BIM这个被行业广泛接受的专业名词的出现以及BIM在实际工程中的大量应用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但是美欧对这种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小范围工程实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了,而且一直没有中断过,乔治亚理工、斯坦福和宾夕法尼亚等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如果从具有市场影响力的BIM核心建模软件来看,ArchiCAD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产品,Bentley Architectire(TriForma)、Revit 和Digital Project则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美欧形成了一个BIM软件研发和推广的良性产业链:大学和科研机构主导BIM基础理论研究,经费来源于政府支持和商业机构赞助,大型商业软件公司主导通用产品研发和销售,小型公司主导专用产品研发和销售,大型客户主导客户化定制开发。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是:BIM基础理论研究基本没人做,政府科研经费支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美欧BIM基础理论研究的本地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通用产品维形研发和小范围工程试验,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论文、非商品化软件、示范案例上,既缺乏机制形成商品化软件,其研究成果也无法为行业共享: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持和资金实力,国内大型商业软件公司只能从事专用软件开发,依靠中国市场和行业的独特性生存发展;至于小型商业公司就只好在客户化定制开发上寻找机会,而这种经营模式严重受制于平台软件的市场和技术策略,使得小型商业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极不稳定。
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BIM软件领域的基本格局,说难也行,说不难也行。说难是不管采取哪种战略都不是短期内(2年、3年甚至5年)可以实现的,说不难是因为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战略并不复杂,就是让行业内的各个参与方回到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上来,从左表的现状转变到右表的良性状态上来,如下图。
BIM 开发关键步骤
这种转变的关键步骤是要让国家科研经费支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回到基础理论研究上来,用这些研究成果吸引和支持大型商业公司投资研发通用软件产品,以此类推,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和发展。中国工程建设行业既不差钱,也不差市场,人才应该也不缺,对影响行业未来提升转型的信息化核心技术的核心工具——BIM软件,必须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以及相应的行动路线。
随着BIM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BIM内容会有不断的更新和变化,但是我们相信BIM将在未来3-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不变,可以作为我们进行BIM研究和实践的一个基础。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