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发展趋势如何?BIM的商业价值和发展
随着国内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BIM已经初步应用于建筑工程行业并彰显了其巨大的商业价值,但对于目前BIM的应用现状,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于BIM引领的建筑工程领域的所应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应走出对于BIM认知的几个误区,打通BIM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挖掘BIM作为建筑信息模型这个偏技术性的字眼背后巨大的商业价值。
01、商业价值
BIM的应用现状
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但它并不是简单的将数字信息进行集成,还是一种数字信息的应用,并可以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大量减少风险。然而据了解在目前的BIM应用中,还是以三维浏览、专业间的协同工作和碰撞检查居多,难道我们辛辛苦苦用大量的精力建模,只应用于这有限的项目中?我认为,BIM贯穿于建筑工程整个生命周期,通过项目设计、建造、运营过程的沟通和协同,提高整个进程的效率,优化资源,从而实现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因此设计企业作为BIM应用的动力源之一,除了用BIM工具来替代CAD流程外,还要更多地去挖掘和推动BIM的独特价值。
关于对BIM的几个误解
1.BIM就是替代CAD的三维设计工具
有很多人把BIM定义为建筑信息模型,认为BIM就是替代CAD的三维绘图工具,这将使设计企业应用BIM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不少设计院都在往BIM方向推动,所以我们就要清楚BIM到底是干什么的,其实BIM是一套管理过程的概念,是一个依据项目的模型,把建筑生命周期所有的过程衔接起来的系统工程,三维设计工具只是实现BIM的必不可少的平台。
2.BIM应用就是Revit的建模过程
Revit是三维建模软件,而BIM要依据工程项目各项相关数据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因此很多人就把BIM的应用了解成revit的建模过程。其实这个误区忽略了BIM的本质——流程、信息。Revit只是在设计领域的一个应用而已,随着BIM应用的升温,业界对BIM的认识将会更加全面。
对BIM的应用程度取决于对它的理解程度和认知程度,走出认识误区后的社会各界应把目光着眼于参与到BIM环节中的各个利益相关方,打通链条上的各个关节,从而挖掘BIM巨大的商业价值。
打通BIM各个环节,挖掘巨大商业价值
设计企业:设计方作为BIM应用的引导者和推动者,不应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建模、碰撞检查等项目。业主作为项目最后的移交对象,设计方可以让业主意识到BIM的价值,然后委托设计方应用BIM技术。由于BIM技术需要专业团队(包括BIM咨询师和BIM工程师)来付出额外的劳动来为业主服务,因此BIM合同就成为设计企业新的赢利点。挖掘BIM背后的商业价值,设计企业还可以利用掌握的BIM技术、流程和信息,向项目咨询管理方向延伸。
供应商:供应商作为BIM过程中提供设备、原料的一方,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虽然在传统工程项目中同样随时为项目各环节提供所需,但BIM强调的是各个企业的协同与工程各阶段的统一数据管理,所以供应商要努力寻求与设计方的接口,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目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施工方:BIM可以四维模拟实际施工,以便于在早期设计阶段就发现后期真正施工阶段所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来提前处理,为后期活动打下坚固的基础。在后期施工时能作为施工的实际指导,也能作为可行性指导,以提供合理的施工方案及人员,材料使用的合理配置,从而来最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合理运用。因此BIM技术的应用对施工单位是最大受益方,对建造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将发挥巨大价值。所以施工方要协同到BIM过程中来,运用BIM理论来指导实践,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业主:在今后的若干年内,越来越多的高端业主会意识到BIM的实用价值并付诸实践。BIM的付出不过是工程投资的千分之几,用小投资来提高整个项目的建筑性能、抗风险能力、协同与控制能力,与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施工浪费与损失,只是小巫见大巫了。何况,BIM带来的不仅仅是投资的收益,还有后期整个运营的可控性。因此BIM的应用能否得到推广,巨大的商业价值能否由美丽的概念尽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还要看能否得到越来越多项目的使用者——业主的认可和参与。打通BIM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挖掘BIM的独特价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BIM是一个过程,实施BIM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还要循序渐进,但只要真正意识到BIM的价值,协调好整个过程,打通每一个关节,BIM应用就能尽快进入良性环节,发挥其巨大的商业价值。
02、未来发展
新兴事物在发展的前期多数是依靠大趋势推动,但一项新技术,多数企业必然要经历探索和质疑的阶段,BIM技术亦然。
在桥梁杂志社和深圳市市政设计院共同主办的“桥梁科技发展创新大会暨改革开放40年桥梁创新成就展”上,《桥梁BIM技术发展学术报告会》邀请了多位业内专家,对现阶段交通运输行业BIM应用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剖析。
尽管国家及部委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鼓励推广BIM的政策和指导意见,但市场变得越来越理性。
在设计阶段,BIM的实施主体是设计院。对于设计院而言,相关的BIM软件却无法持续跟进项目工作,更多地成为了项目汇报时的一种展示工具。
在施工阶段,BIM在跟项目管理结合的时候,BIM数据很难做到细度足够,缺少数据交换标准、软硬件系统集成难、数据挖掘能力差等,都是问题。
所以,BIM还是要回归到内容和价值上。BIM能否提高生产效率,带来效益?
在探讨BIM的本质其实是工程数字化的过程中,多位专家提到BIM的雏形源于两个问题:一是为了解决二维的局限而衍生出来的三维技术;另一个是为了解决信息化而提出的建筑信息体系,这是因为,BIM本身具有的数据性和结构化特征,但将此类技术直接转化成明显的商业利益,还不清晰。所以,重点主要是从两个角度解决设计行业BIM应用面对的问题。
首先,如何做BIM,能够生产可协同的数据?
BIM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贯穿在整个项目中,然而,企业可以有效利用的只占总数据的1%,而剩余的99%,称之为黑暗数据。即指那些针对单一目标而收集的数据,通常用过之后就被归档闲置,其真正价值未能被充分挖掘。数据被收集存储了,但缺乏对其深度理解的使用方式。
传统的设计流程是点线式的。我们看到的都是现在的设计内容,而不能和其他的人,比如参与建造方、运营方进行沟通。所以设计是碎片化的、间断的,数据的交换非常有限。设计变更更多的时候是靠电话。想要重复利用数据变得非常困难,更多的时候,大家是重新输入数据。未来的工程交付方式应该是基于数据库的方式进行交付,包含所有测量数据,实景模型、BIM模型、图纸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数字化成果。
其次,BIM的收益要依靠生态圈。
全面成熟的BIM应用须遵循规律,BIM发展和实施过程中可能的最大风险是OverSelling“过度销售”。BIM是10%关于技术,90%是关于“关系”的,也就是说BIM的大部分相关工作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技术,更不是软件工具,是依托“生态圈”的,生态圈不成熟,一个单位的BIM,将独木难支。
可以预见,BIM技术必将成为建设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BIM是工程数字化的导火索,但也必须依托工程数字化的生态成熟,才能成就BIM.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