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在推广过程中有什么难点?针对这些难点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一) 建筑结构设计问题
1、 难点。
由于混凝土结构材料的自身性能较复杂,同时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其性能, 目前, 有些方面的强度理论还不够完善, 在某些情况下, 构件承载力和变形的取值还得参照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 处于半经验半理论状态。
结构设计离不开计算, 但现行的计算方法一般只考虑荷载效应。 其他影响因素如混凝土收缩、 温度影响以及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等难以用计算公式来表达。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 B50010-2010) 等规范根据长期的工程实践经验, 总结一些构造措施来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因此目前我国在BIM 设计中, 技术上还未解决结构设计的全部问题。
2、 对策。
(1) 修订《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及制图标准。 住建部对B IM 推进已经列出时间表,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及制图标准的修订要考虑到B IM 模型的设计。 比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等规范总结的一些构造措施要适合于计算机模块设计。
(2) 组织专家和发动民间力量共同寻求结构设计的BIM 解决之法。 组织专家研究结构设计的BIM 解决之法,同时B IM 也应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 将此问题在网上开放, 寻求民间的力量, 共同来攻克该难关。
(3) 允许一段时期内BIM 设计和其他设计并存。 要有该难关存在永远无法完全攻克的可能性, 所以对于BIM不能完全解决的建筑结构设计问题, 其中不能用BIM 直接完成部分, 应允许用其他方法完成, 然后用BIM 的相关软件转换成BIM 格式。
(二) 短期内设计师的抵制
1、 难点。
国内几乎所有的建筑图纸都是用C A D 设计的, C A D 的图纸库已经很丰富, 任何一个新建建筑, 基本都能找到一个已完工的相似案例, 将该案例图纸调过来, 少量修改下就行。 虽然此法可能违反了原作者的知识产权, 但是这种情况在国内普遍存在。 现在让设计师换成直接用BIM 设计, 可能在不太短的一段时间内, 由于BIM库素材严重不足, 用BIM 设计反而增加了设计师的劳动时间, 在劳动回报无法同等增加的情况下, 因为不符合设计师的利益, BIM 推广会得到设计师的抵制。
同时设计单位出BIM 模型, 其他各参与方可能会无偿拿来用, 也会打消设计单位及设计师的积极性。
2、 对策。
考虑到大数据时代需要资源共享信息共用, 并且还需要尽可能减少公众使用信息的成本, 又可以维护到设计师及设计单位的经济利益, 则需要将互联网领域相应经验引入到BIM 推广中。
努力培养一批蓝领工人完成原来C A D 库素材向BIM 库素材的转换, 以使得设计师尽快有足够的设计资源可用。
(三) BIM 人才的稀缺
1、 难点。
BIM 在我国才起步, BIM 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目前市场上的BIM 人才基本上是靠BIM 软件供应商来培训, 培训对象基本限于他们的客户, 培训内容基本上是他们已出售的软件使用, 无论是从人才培养的质上还是量上都达不到国家对BIM 推广的要求。
要培养BIM 人才首先是师资, 老师们要自己会了才能教学生, 老师不可能天生就会BIM , 需要先接受培训, 取得教师资格。 这就需要老师们去学习, 学习的时间短, 老师申请, 一般院校会同意, 如果学习的时间长, 跟教学发生冲突, 如果专业院校觉得该培训可有可无, 就更愿意让老师留在学校教学而不是去接受培训。
有不少专业院校校长、 二级学院院长及专业带头人甚至没听说过BIM , 有的听说过, 却不知道BIM 是什么, 也不愿意了解BIM 是什么, 而BIM 人才培养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又远远高于其他专业。 如果相应的BIM 人才培养环境不符合要求, 专业院校的优势则无法充分发挥。
2、 对策
(1) 专业院校必须重视BIM 人才的培养。 这个重视必须是从上而下的。 需要政府牵头, 能够让各专业院校的校长、 二级学院院长及专业带头人在各种场合参加推广BIM 的相关会议, 首先让他们知道BIM 推广的重要性, 其次尽量让BIM 推广跟他们的政绩挂钩, 自然就会对BIM 人才的培养重视起来。
(2) 建立健全的培养体系。 首先建立一个BIM 培养团队。 团队中至少2名管理人才, 进行外联内联工作,需要2名是因为一旦有一名抽不开身, 还有另一个可以顶上。 其余的属于BIM 师资, BIM 师资必须专人专款专任自愿。 学习BIM 需要牺牲个人业余时间甚至个人金钱, 而且不容易学好, 没有兴趣是学不会的, 全靠教师自费也不行。 学会以后应该去企业顶岗实习, 这样才可以真正掌握。
其次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 BIM 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使用一系列软件, 还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因此需要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 目前全国还没有正式的BIM 教材,暂时只能让学生使用教师自编教材。
然后还要有一个BIM 实验室。 学习软件需要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设施, 必须提供学生一个BIM 实验室,在实验室通过网络环境还能培养学生协同工作能力。
接着建立一个BIM 中心, 通过BIM 中心寻求学校的支持配合, 联系对外交流和实训机会。 对学生的培养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最后还要有BIM 社团组织讲座、 进行传帮带、 进行团队学习, 形成良好的BIM 学习氛围。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