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BIM资讯> BIM技术

Revit泵房怎么画?九星泵站设计阶段BIM应用实战总结

发布:中文网小编3号 浏览:3762人 分享
发布于:2020-05-20 11:04

    文章来源:隧道新型技术研发中心

image.png

    继路、桥、隧等不得不借助SDK进行Coding&Modeling的市政设计BIM项目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首个可以用Revit自带功能徒手撸模的BIM项目——九星雨污水新建泵站工程。

image.png

    一、项目概况

    泵站位于横新港南侧、虹莘路西侧,占地面积4503㎡。

image.png

    建设规模为:

    ①雨水泵站一座:25.0m?/s;

    ②污水泵站一座:7285m?/d;

    ③初期雨水调蓄池一座:2200m?;

    ④雨、污水进出站管道。

    本项目的设计过程涉及了给排水、设备工艺、建筑、结构(地上和地下都有)、暖通等很多专业,同时合同中又规定了BIM要求,且设计周期并不富裕,总的来说,还是具备一定挑战性的。

    二、设计过程

    本次,小编担任的角色是地下结构+BIM设计(身为一名设(tu)计(mu)师(nan),画画CAD、码码代码、渲渲视频BLABLA通过自学摆平没遇到过的问题都是很合理的)。截止目前为止,本项目的设计已经走过了投标-工可-施工招标三个阶段。

    在设计的过程,我们的各专业间是通过提资、反提资来确定设计方案的。而在早期(投标时),作为地下结构专业,我收到的提资主要有:

    这张(x1)

image.png

    这张(x2)

image.png

    还有这张(x3)

image.png

    嗯,一共3个剖面(图片仅供示意,当时并没表达这么多标注和内部构件)。

    虽然具备了基本要素,但是并不足以让结构男明白墙要多高、坡留多斜、中板几块各多大。

image.png

    (盗图自公众号chengxuyuanxiaohui)

    经过一番亲切友好的专业交流后,我大概了解了使用需求。当然,主体专业同时对接多个专业,比较忙,所以只提需求,具体怎么满足需求,还是我们自己去布置一稿丢给他们看“行不行”。

    本着要弄明白雨水、污水泵房空间怎么划分,泵池和调蓄池是怎么连通的、结构板到底几块、结构墙顶到底做到哪个标高,还有最最最重要的这个项目合同貌似有XX万的BIM专项设计费用,小编开始了本次的BIM之旅。

    首先,我们根据工艺专业提资的平面、剖面以及他们口述的需求描述,以及我们结构的初步体系划分思路,拍出了泵站主体地下结构的全貌,经过经验估计+框架计算复核,对构件尺寸进行了初步确定,完成了泵站主体地下结构的梁、柱、板、墙混凝土用料的工程量统计。地下结构工程量提资,DONE!

image.png

    之后,小编在项目负责人陪(jian)同(shi)下把地上的建筑结构、地下的进出水箱涵、闸门井还有泵站内部工艺设备及相关雨污水管道也都补充了进去。工可深度BIM模型,DONE!

image.png

    3D模型搞定了,之前没画的二维剖面也就可以点几下鼠标剖剖剖出来了,补充剖面图、深化方案表达,DONE!

image.png

    模型渲染+流态仿真动画让调蓄池的功能描述也更加直观、形象,汇报方案√。

image.png

    再加上周边环境和地形示意,项负大人满意地验收了第一次汇报需要准备的展示材料。

image.png

    最后,经过项负后续PPT中一波截图+裁剪+加标注等操作,区长在听完汇报后,对我们的方案展示表达了满意。

    三、应用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本次BIM应用实战经验:

    本工程泵站外形上的“四四方方”和相关构建筑物的“板平墙直”以及宏观方案的明确都是BIM设计能够单兵一周顺利撸完的最有利助力;

    主体专业(给排水&工艺)的项目负责人陪(jian)同(shi)是把控BIM模型质量的重要基础;

    本次通过在模型中将多专业信息融合,也提前发现了开洞位置不合理、爬梯被圈梁隔断、结构框架与阀门设备打架能问题,有助于尽早优化设计方案,防患于未然。

    在造价院总工的推动下,本次BIM成果也被我们的造价同事们要去研究框量新思维去了,令小编倍感欣慰。

    之后再补充几点自己的思考:

    1、BIM模型是否可以用于结构受力计算?

    ——理论上可以从Revit导出分析梁、板、墙、柱等数据信息成Robot线、板计算模型,再通过补充荷载、约束进行有限元计算,但这需要两个很重要的前提:①模型的定位应足够准确(划分网格需要)②结构专业审核人能够认同三维整体有限元计算结果。此外,一个模型是很难应对我们结构对施工过程的多阶段、多工况分析的,因此,我们应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性使用。

    2、BIM正向设计是否可行?

    ——就本案例而言,正向设计的流程是可行的,我们通过模型进行方案细化和剖切出图,也是正向设计出图的一个应用点。但就专业沟通的实际操作而言,并非每个专业都能够使用BIM对自己的设计意图进行快速、有效表达,而且通过模型沟通也无法彻底消除必要的当面口述。因此,(图纸+面述)×反反复复,依然是目前设计阶段不可取代的主要工作形式。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