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十三五” 是工程项目数字化的黄金时期也是BIM的黄金时期!
论坛暨 Bentley CONNECTION 大会上,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华东院” ) IT 总监、 副总工程师王金锋说: “十三五' 将会成为工程建设数字化遍地开花的黄金时期。”
作为全球可持续性基础设施领域的一家高端综合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Bentley 认为工程数字化以及数 据的有效应用将为行业带来巨大价值。 公司首席运营官 Malcolm Walter 表示: “大型工程的复杂性显而易见, 如果多方人员、 信息、 功能、 系统、 知识和资源能够集成在一个环境中, 让用户便捷地将信息纳入到模型、 工程 图、 规范、 照片、 视频、点云或模拟等载体中, 各个项目相关方就可以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共享实时信息, 更加智能地开展工作, 实现出色的工程项目交付, 并为 全生命周期运营带来强大的助力。 毕竟, 对于一个工程项目而言, 运维阶段的价值远远大于设计与建造阶段的价值。”
BIM 技术的发展、 行业应用的深入以及生态环境的建成正在催生这个黄金时代的来临。
一、 BIM 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工程领域的数字化, 离不开海量的数据和畅通无阻的数据环境。 所有这些都需要以强大的技术作为支撑。 在这方面, Bentley 总能给业界带来惊喜。
在本次大会上, Bentley 最新发布的 CONNECT 版本系列产品让大家眼前一亮。借助这一解决方案, 各类大型工程项目的交付将在软件平台的支撑下首次进入通用环境。 包括通用建模环境、 通用数据环境、 通用绩效环境在内的全天候云端服务体系, 将把基础设施领域带入数字化的无缝协同新时代。
工程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工程公司的必然之选。 在全球设计公司 50 强中, 所有都已经使用 Bentley 的三维设计平台 MicroStation, 45 家使用 Bentley的协同管理平台 ProjectWise。 此外, 全球设计公司 641 强中, 有 531 家使用了 Bentley 的应用解决方案。
同样, 这些 Bentley BIM 解决方案也已经在服务众多的中国用户。 对此, 始终敏锐观察着中国市场成长的 Bentley 大中华区总裁刘德盛倍感欣慰:“Bentley 软件公司的使命始终如一, 就是帮助中国提 升基础设施品质, 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一个畅通的数据环境的出现, 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愿意与中国用户一起, 共同建设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 为行业数据生态 的改善贡献力量。”
二、 行业化应用进入深耕阶段
在本次大会上, 来自华东院、 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简称“河南水利院”)、 中国电建集团 中南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水利院”) 和天津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 的数百位与会专家, 一边密切跟踪国际先进的技术理念, 一边也在为本土的应用落地深化实践。
事实上, 以 Bentley 的专业技术为支撑, 扩展和深化本土应用, 已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整个设计行业正在具备更强大的技术应用能力。
作为行业创新的正面范例, 华东院前期的专注和投入已经收到了很好的回报: 已有多个国内外工程项目点 名让该院实施数字化升级。“据不完全统计, 开展数字化设计至少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40%以上, 降低差错率 90%以上。 以现有水平, 我们在开工前就进行厂房漫 游数字化模拟变得轻而易举。” 华东院 IT 总监、 副总工程师王金锋表示。
河南水利院董事长翟渊军说, 通过 Bentley 先进的建模技术, 把大型水利工程上下游的三维模型建立起来, 对于传统的移民设计工作有很大改善, 因为现在所有的大 型水库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移民, 移民规模直接影响到投资, 这往往是最大的一块投资。 通过数字模型把人口、 村庄等地籍信息输入模型, 可以直观了解面积和库容, 有利于多方案的遴选。 对于生态、 植被以及鱼类等生物种类的保护, 都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 此外, 还可以进行精确的溃坝分析, 通过规范计算,对灾害的预防和应 对以及移民迁移、 防汛调度等决策都会带来很大便利。
在三维协同设计方面, 上海水利院的推进速度之快格外引人注目。 其 BIM 领航项目——上海淀东水利枢 纽泵闸工程项目实现了 7 个目标: 搭建协同设计平台环境; 创建三维模型, 模型已达到施工深度; 实现三维配筋, 形成抽图配筋表和整套图纸; 模型优化布置分析和 碰撞检测; 基于模型抽取各专业二维图纸; 基于模型直接获取效果图、三维动画、施工工程模拟; 在不同平台发布并应用成果。
在整个行业积极深入地参与下, 行业应用的高度和深度都在提升,“互联网+BIM”的应用大环境也初步形成。 而勘测设计院也在积极转型之中, 并将为工程建设的数字化提供强大的助力。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