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BIM资讯> BIM技术

如何进行BIM正向设计?BIM正向设计与BIM翻模工作区别

发布:中文网小编3号 浏览:4283人 分享
发布于:2020-04-20 16:05

    在国内,BIM的主流是先完成施工图,然后根据施工图再建立三维模型,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翻模。而所谓的BIM正向设计就是在项目从草图设计阶段至交付阶段全部过程都是由BIM三维模型完成。

    而随着国内BIM技术的兴起,BIM技术也逐步进入到了各个建筑公司当中,虽然如今我们还无法做到完全的BIM正向设计,但也催生出了BIM翻模工作的兴起,那么BIM正向设计与BIM翻模工作又有哪些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1)名词概念不一样

    BIM正向设计:项目从方案设计阶段开始到项目交付阶段全部成果都是由BIM三维模型来完成。可以说是设计信息化,方案优化,协同设计合作,计算与模型相结合,一模多用。

    BIM翻模:设计师们已经将项目的设计图纸做好了,BIM翻模工作人员将图纸上的内容利用BIM软件翻出来,用BIM三维模型来表达。

    (2)工作方式不一样

    BIM正向设计,是在方案阶段就开始利用BIM软件进行创建方案模型,进行方案优化比选,方案汇报稳定后,将方案模型继续深化到施工图阶段模型,模型完成后,与施工单位进行交底,将模型来指导施工某些技术复杂部位。

    BIM翻模,是在施工图阶段存在的,目前是设计单位在做施工图阶段,将二维图纸翻出来后,检查各专业之间的碰撞或有一些应用,继而修改检查碰撞发现的问题再出图。

image.png

    (3)模型信息不一样

    BIM正向设计,模型中的每一个构件的信息是设计师在开始设计时候考虑附加进去到模型上的;

    BIM翻模,模型在翻模过程中,按照原设计师的参数附加进去,没有按照设计的原理来考虑。

    信息不一样的区别,我举个比较易懂的例子。在Revit软件中,绘制坡道的时候,在软件默认下,我们传统翻模时候顺序会是坡道的高度差,然后就绘制出来,很少去注意他的坡度系数以及长度是不是整数;

    而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绘制坡道是先确定坡道的坡度以及长度,然后根据坡道长度来计算高度。(Revit中坡度系数设置:在绘制坡道中的设置(1/X),tanA=H/L=1/X)

image.png

image.png

    (关于坡道参数设置截取)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设计师与翻模人员在建模型的时候能给模型附加信息会有差别,信息的精细程度会有很大差别。当然前者在创建模型时候会更符合施工条件。

    (4)所需技能不一样

    BIM正向设计:这一类工作者,对设计规范,标准以及施工现场工序需要有了解,而不是停留在二维图纸上面。这样描述来看,正向设计工作者所拥有的工作技能就是更全面了。

    BIM翻模,这类型工作者的话,门槛要求相对来说就会比较低。刚毕业想从事这个,只要你可以识图准确以及软件操作熟练就可以完成这个工作基本要求,半年左右基本可以管一个项目。

    不管是BIM正向工作者还是BIM翻模工作者,我觉得都不要单方面去做一件事情,要有全面发展的思维方式,将已经掌握的事情的时间缩短,腾出来的时间去学习更多其他事情,这样就可以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image.png

    (5)面向领域不一样

    现在各大设计院,都开始推广正向设计。我个人相信正向设计最终结果不是消亡,而是与装配式,杀出重重障碍的。

    BIM正向设计就目前发展形势来看,它单独工作运行的效率的确比不上目前成熟的CAD二维设计,上级领导在推行BIM正向设计,无疑给底层工作人员增加的工作量,慢慢的,不是上级领导不想推BIM正向设计,是底层的建筑设计工作者们抗议。但是从大环境来看,设计工作会走向标准化,模块化,产品化,会结合施工单位施工生产条件来考虑设计成果,那么BIM工具是个毋庸置疑的好东西。构件尺寸,搭接的揣摩不正是BIM工具体现的优势吗?

    BIM翻模工作,开始体现价值是在管线综合,实现空间规划。我认为也不会走向消亡。为什么呢?现在很多建筑需要翻新,出现一系列改造项目。以前很多建筑项目都没有模型,只存档的电子图纸,那么翻模工作还是存在一定市场的。

    最后的最后,我想BIM正向与BIM翻模,这两者不一定是矛盾对立,发展到一定程度还是会相互存在。

    我的文章不是想批判BIM正向或BIM翻模其中一个好或不好,只是单纯想分享我对这两者的认识和了解罢了。希望喜欢BIM的工作者可以继续深爱下去。读者们,要是有更好的看法观点,欢迎跟我交流哈。

    今天关于BIM正向设计与BIM翻模区别分享到这里了,我们下期见哈!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