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BIM资讯> BIM技术

BIM案例:中环路内圈国定东路下匝道新建工程

发布:中文网小编3号 浏览:1619人 分享
发布于:2020-01-13 14:57

    伴随着国内基建设施的建设,我国也开始在大量的城市规划项目中使用到BIM技术,尤其是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通过BIM技术的模拟施工、碰撞检测以及数据管理应用上,提高了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为实现城市发展增添了一份新的助力。接下来就让我们根据实际案例来看看BIM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实际应用。

    中环路内圈国定东路下匝道新建工程地处繁华的杨浦区市级商圈,位于五角场环岛“彩蛋”以东约120米处,主线桥梁拼宽4.35米,沿翔殷路与中环线并行约200米;至国定东路路口右转后匝道向南延伸约320米跨规划安波路后落地。

01131001.webp.jpg

    项目概况

    项目地址:上海市杨浦区

    建设类型:新建工程

    项目类型:交通基础设施

    建设单位:上海公路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01131002.webp.jpg

    BIM技术应用亮点

    1、异型立柱方案的模拟

    BIM全程辅助设计方案,特别是预制拼装桥梁构件设计优化。例如,为了保证新建工程和既有中环线外形协调一致,本工程拼宽部分立柱采用“天方地圆”的双曲面外形,立柱每个水平截面外形无一相似,从设计到模板加工都很困难。为此,工程在立柱施工过程中借助BIM模拟技术反复斟酌,如何在尽可能保持美观的同时便于加工制作,经过研究并辅以特殊模板加工技术,最终使得成品立柱达到了外形美观,线型流畅的效果。

01131003.webp.jpg

    2、交通方案的模拟

    交安设施是否合理、与周边是否匹配,常在施工完后才易判断,过程中不断变更增加了工程费用,延长了工期。针对该常见“痛点”,本工程建立了临时和规划交安设施BIM模型,在设计阶段即可模拟交通翻交或工程建成时的车辆和行人的通行视角,发现在平面图纸上不易察觉的各类设计问题共22处,逐一修改,提升了交通工程设计、评审、施工的效率,避免了因方案调整引起的重复投资。

01131004.webp.jpg

    3、施工方案模拟

    借助BIM信息技术在施工准备阶段充分研究预制拼装施工各构件的运输、吊装对施工场地和社会道路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构件精度校核、预拼装模拟等,真正将BIM用于指挥部、项目部的施工策划中去。通过应用BIM技术,减少了施工方案编制、论证时间约20%,提高了施工交底效率,更重要的是根据模拟提前对质量关键点和安全风险点作了应对布置,提高了施工质量。

01131005.webp.jpg

    4、钢结构阶段3D扫描模拟拼装

    传统钢结构分段加工后须逐一在场内进行拼装,分析误差和线型。本次工程利用了3D扫描技术,对曲线段钢结构每个加工节段作全断面进行快速数字放样,形成数字化模型后,在计算机内进行合模,分析拼装误差,校核整体线型是否满足要求,预先得出了吊装施工控制线位和施工允许误差值。本工程通过模拟拼装,预先发现并修正了钢结构分段的加工误差14处,提高了现场拼装时的施工效率。

01131006.webp.jpg

    5、利用BIM模型进行自动化钢筋加工

    这项应用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基于两点前提:已有钢筋化自动加工设备,具备BIM模型输入设备直接生产的可能;预制拼装结构中钢筋和波纹管空间关系异常复杂,需要BIM建模作分析辅助设计。因此,在施工阶段,基于设计图纸建立钢筋BIM模型,对冲突的钢筋和波纹管进行调整布置,得到钢筋大样模型,再将模型中钢筋信息输出成为特定表格样式,最后经钢筋加工机读取后自动批量对钢筋进行加工处理。该技术的应用使得钢筋加工相比传统流程减少了约20%的时间,提高了钢筋加工效率,避免了加工错误引起的浪费。

01131007.webp.jpg

    6、基于BIM的项目施工管理平台

    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利用BIM技术搭建以BIM模型为载体的管理平台,全面跟踪记录对比施工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并以模型方式进行体现,使得施工进度一目了然,形象直观,也便于及时调整进度安排;同时也将设计前期文件,设计的图纸,设计参数,施工监控数据,施工环境监测数据,预制构件状态信息等全部统一集中到平台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