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 池州南溪村:守古寨肌理 谱和美新篇
在层峦叠嶂的皖南山区深处,藏着一座距今1100余年的古村落——东至县花园乡南溪村的南溪古寨。这里素有“大山深处最后的匈奴部落”之称,是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历经岁月沧桑,这座古寨里千年溪流穿村而过,元末箭楼、明代祠堂与青石板路相映成趣,匈奴文化与徽派风情在此交融共生。这份古韵长存,离不开南溪村对古寨肌理风貌的用心守护。
修旧如旧:留住古寨历史印记
金氏宗祠——大成祠,是南溪古寨的打卡首选地。这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祠堂,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前后三进的规制尽显家族恢弘。堂前“壁水深藏北海龙,珠山灵至西岐凤”楹联,默默诉说着南溪金氏源自北方游牧部族、千年来繁衍生息的历史和传说。这里曾是金氏家族祭祀先祖、商议大事的核心场所。
岁月侵蚀曾让这座古祠一度破败不堪:屋面渗漏,梁柱遭白蚁蛀侵蚀,木构件腐朽严重。2005年,大成祠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作成了村民们最牵挂的事。“当时村集体经济薄弱,大家就自发凑钱先做基础维护。后来争取到项目资金,先后投入130多万元,对房顶、地面、瓦檐、梁柱及内部挂瓦条进行了全面修缮。”南溪村党支部书记金林书说。如今,千年祠堂重焕庄重气韵,成为展现匈奴文化与金氏家风文化的重要窗口。每年,村里都会在这里举办匈奴民俗活动、美食文化节等特色文旅活动,吸引游客打卡体验。
不同于徽派风格的大成祠,古寨东南角的元末箭楼,是匈奴文化标志性遗迹——中间是虎口天井,四周设射箭孔,西北锐角对应历史上的匈奴故地,寓意当时村民对边疆安宁的祈愿。金林书介绍,历史上寨内曾有64幢箭楼,按照八卦图布局,可惜大多在时代变迁中消失,如今仅存这一幢。
“当时箭楼墙角已经坍塌,内部挂瓦条散落一地。”2020年,从事建筑行业多年的村民金慧泉,怀着“守护家乡文化根脉”的初心,投入重金,按照仿古标准修缮还原了箭楼原貌,让这一独特的匈奴文化印记得以延续。今年,这幢箭楼入选全省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截至目前,村里7栋古建筑已全部得到保护性修缮。
风貌管控:守住古寨风貌颜值
对于南溪村而言,在做好单体古建筑保护的同时,如何保持千年古村落整体风貌的协调统一,是守护工作的核心难点。
早些年,不少村民认为青墙灰瓦是贫穷的标志,在古民居内贴瓷片、做水泥硬化,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村民建新房的需求日益迫切,部分古民居遭到“建设性破坏”。
为扭转这一局面,南溪村从制度建设入手,成立古民居理事会,将“保护古村风貌”写进村规民约,对古寨内新建、翻新房屋实行严格审批,并根据古寨整体风格统一规划设计,从源头避免“插花”混建、新旧不协调等问题。
“ 既要满足村民的住房需求,也要守住古寨的历史根基。”金林书说。为此,村两委专门规划宅基地供村民建房,同时将空出来的古民居统一租赁、集中保护,为文旅开发铺路。不仅如此,花园乡农办、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每月进村联合检查,南溪村两委安排专人每周巡查建房情况,及时制止未经审批的翻新、新建行为。“工匠施工时我们都来现场盯着,确保他们严格按图纸施工,青砖小瓦、马头墙的徽式建筑标准一点都不能走样,门窗的材质、颜色也要贴合古寨的古朴调性。”村党支部委员金节胜介绍。在常态化宣传与监管中,村民从“要我保护”转向“我要保护”。
2024年以来,南溪村已完成175栋房屋摸排登记,投入20多万元对4处修缮不当的建筑进行整改,并成功申请到2025年省级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210万元,为古寨保护工作提供保障。
保护赋能:焕发古寨文旅活力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才能反哺保护。如今的南溪古寨,凭借其统一的古村风貌和“匈奴部落”的独特文化魅力,成为东至县文旅名片,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古建筑里满是历史韵味,很多东西都是第一次见,特别有意思!”南京游客李女士感叹道。古寨保护带来的发展红利,正惠及越来越多的村民。村民韩代娣利用自家房屋开起了“匈奴风味”农家乐,“节假日游客不少,一年能增收一两万元。”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和游客数量的增长,南溪村加速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眼下,花园乡高速出入口即将建成投用,连接南溪村与高速出入口的道路“白改黑”工程也即将动工,进一步拉近南溪村与外界的距离。与此同时,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南溪古寨会客厅已落地建成。“下一步通过招商运营,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让这里成为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金林书表示。
今年,南溪村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入选2025年度全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投资2100万元的南溪古寨核心区现代建筑传统风貌改造工程及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工作正式启动。“我们将始终秉承‘保护为先、最小干预’的理念,以‘知识文旅,走读古村’为核心定位,深挖匈奴文化和古建筑文化魅力,把南溪古寨打造成以匈奴古村落为特色的旅游景区,以点带面推动南溪村全域发展。”花园乡宣传委员吴田君的话,为这座千年古寨描绘了更加清晰的美好蓝图。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