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 蓝绿交融琢碧玉 城河共生启新章
扬州大运河“运河十里”海绵示范片区项目鸟瞰图
雨水花园
阶梯净化设施
滨河步道
扬州大运河“运河十里”海绵示范片区项目犹如一枚镶嵌在古城与新城之间的生态翡翠,承载着工业记忆,更孕育着滨水新生的无限可能。这片位于古运河以南、运河快速路以东、开发东路以北、京杭北路以西,总面积约6.8平方公里的区域,曾是扬州工业的脊梁——焦化厂、磷肥厂、水机厂等沿河而立。伴随城市肌理更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工业生产逐步外迁,这片土地的角色悄然转变,成为弥合扬州老城历史韵味与新城现代活力的关键纽带。然而,历经十余年开发建设,公共空间活力衰减、环境品质难以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问题凸显,亟待破解。扬州市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与人民需求,以“运河十里”片区综合整治提升为支点,将环境提升置于核心,矢志打造优美灵动、生机盎然的城市滨水会客厅,重塑扬州滨水城市新名片。
“运河十里”的蜕变,根植于其优越的自然禀赋。京杭大运河如玉带纵贯南北,灵动串联古运河、韩家河、曲江、韩西河、朱家河、高家河等水系,编织成“七水垂岸织网”的独特水系格局,水域面积高达1.23平方公里,为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度融入提供了丰沃的生态温床。绿地与广场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两岸,既有滨河绿带中挺拔的水杉林、葱郁的香樟林带、规整的人工草坪与自然野趣的野生草地交织,构成初具规模的生态基底。这蓝绿交织的天然画卷,正是项目建设的坚实起点。
项目秉持科学规划、循序渐进的理念,采用分段建设策略。当前,作为先行探路的示范段已圆满落成。示范段北起江扬大桥,南抵曲江大桥,西倚滨河西路,东拥京杭大运河,规划面积约7.36公顷,滨水岸线蜿蜒980米。其规划设计深刻烙印着“城河共生”的智慧——通过精心打通滨水空间的视觉通廊,系统优化交通组织与慢行网络,重构城市生活与运河生态的有机连接。这不仅是一条水岸线,更被擘画为融合生态涵养、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等多维功能的活力水岸,成为缝合城市、激活滨水、服务民生的典范之作。
在示范段,多样化的生态海绵技术措施得到创新性集成应用。科学的竖向设计巧妙引导外围市政道路雨水径流,优先汇入滨河绿地中精心布置的源头海绵设施(如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经自然滞蓄、渗透、净化后,以更清洁的姿态回归大运河母亲河。与此同时,亲水平台、服务驿站等便民设施的有机融入,极大提升了滨水空间的舒适度与吸引力;科普展牌、植物标识系统等元素的设置,则巧妙地将滨水空间转化为生动的自然教育大课堂,寓教于景,润物无声。
效能升级:
公共空间化身区域雨水“绿肺”
扬州大运河“运河十里”片区的海绵实践,将滨水公共空间从单一的景观载体,跃升为具有强大代谢功能的区域雨水“绿肺”。这一理念超越了传统思维,创新性地融合大运河防洪堤岸的刚性防护使命与海绵城市的弹性调蓄智慧,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雨水管理生态系统。通过精细化场地标高控制,引导地块、建筑、桥梁及周边道路雨水径流有序汇入生态驳岸及下凹绿地,实现雨水的原位滞蓄、慢排与自然净化——充分利用自然植被的净化能力,将净化后的雨水排入京杭大运河或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丰富的植物配置,亦保障了海绵设施无论晴雨皆具观赏价值。
这一系列设计革新,不仅优化了雨水从产生到排放的全过程管理链条,更将传统的“灰色”雨水基础设施(如管道、硬质排水沟)悄然转化为“蓝绿”交织的生态景观系统。项目由此成为调节城市微气候、涵养生态、服务市民的活力区域,更实现了防洪安全保障、内涝风险治理与景观环境价值提升的“三重奏”。
通道革新:
生态重构地表自然排水体系
项目融合景观设计、排水工程、海绵城市技术等多专业智慧,突破传统单一功能导向的工程思维,践行系统性、一体化的场地设计理念,最终构建出高效、生态、美观的雨水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项目中大规模采用地表雨水转输通道(如生态草沟、旱溪)替代或补充传统的地下排水管网,结合双通道下凹式绿地与雨水花园,形成独具匠心的分级滞蓄与错峰排放弹性系统。上层通道(如浅草沟)负责引导地表径流快速疏导;下层通道(如更深的下凹式绿地、渗渠)则使用高渗透性材料,实现雨水的缓慢下渗,有效回补地下水。项目巧妙利用场地原有地形低洼处,设置具有调蓄功能的“原位调蓄沙坑”——暴雨时作为削减洪峰、缓解内涝的“安全阀”临时蓄滞雨水;旱季排水后则转化为深受市民喜爱的儿童沙池与休憩空间,极大提升土地复合利用效率。同时,将传统生硬的混凝土或铸铁排水口,匠心改造为景观化的溪流式生态排水口,运用卵石堆砌、湿生植物(如芦苇、菖蒲、鸢尾)丛植等自然元素软化工程边界。示范段中打造1792平方米雨水花园,可调蓄容积达412立方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91.19%,年总控制雨水量11.64万立方米,面源污染削减率达63.83%,内涝防治标准达到30年一遇重现期,在实现生态排水的同时缩减管网规模,节省项目投资约1300万元。
这一套综合措施,共同构建了一个顺畅、富有弹性、对环境低冲击的地表排水系统。它不仅显著提升了场地应对极端降雨事件的韧性,更同步为市民营造出更富生态意趣、更具亲水特质的优质城市公共环境。
人本关怀:
复合生境激活滨水活力
项目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结合场地自然条件与城市功能需求,因地制宜开展精细化设计,使场地与周边自然地貌、水文特征及植被群落和谐相融。
在空间布局上,采用复合化设计策略,将生态、休闲、社交、运动等功能有机整合,打造出层次丰富、体验多元的景观空间。例如,林下休憩区结合遮阴乔木、生态座椅及透水铺装,营造舒适宜人的停留环境;引入雨水花园与生态草沟,在增强雨洪调蓄能力的同时,形成自然野趣的景观节点。这些设计不仅增强了场地的可停留性与互动性,还提升了市民的户外活动体验,使城市绿地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活力场所。
此外,通过适老化、无障碍设计及智能化设施的融入,项目保障了不同年龄层、不同使用需求的群体都能便捷、安全地享受绿色空间,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扬州大运河“运河十里”海绵示范片区项目,远非一次简单的环境整治或景观提升,而是一次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城市滨水空间生态复兴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创新实践。它以“城河共生”为哲学引领,以海绵城市技术为核心支撑,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终极目标,成功实现了多重价值的融合与升华。“运河十里”的蝶变,为全国乃至全球面临类似转型挑战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扬州方案”。它生动诠释了如何通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将工业遗存转化为生态资产,将灰色基础设施转化为蓝绿交融的生命系统,将割裂的城市空间转化为充满活力的共生体。这一实践不仅为扬州建设更具韧性的宜居、绿色、智慧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昭示着未来城市发展中人、城、水、绿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它是一座水韵新生的生态地标,更是一块指向未来可持续城市的耀眼样板。
扬州大运河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供稿供图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